跳到主要内容

13

大品第四 根论

一面说明信‧勤‧念‧定‧慧之五根一面说修习之实践。

第一诵品

如是我闻。一时,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,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曰:“诸比丘!”“世尊!”彼等比丘应答世尊。

世尊如是说曰:

诸比丘!有如是五根。如何为五?是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诸比丘!有如是五根。

此之五根依几何之行相为清净?此五根依十五行相为清净。

远离不信人,依附亲近、敬奉有信人,于观察殊妙之经者,如是依三行相信根清净。远离懈怠人,依附、亲近,敬奉发勤人,于观察[四]正勤者,如是依三行相是精进根清净。远离念忘失人,依附、亲近、敬奉念近住人,于观察[四]念处者,如是依三行相是念根清净。远离未得定人,依附、亲近、敬奉已得定人,于观察静虑解脱者,如是依三行相是定根清净。远离劣慧人,依附、亲近、敬奉具慧人,于观察深智行者,如是依三行相是慧根清净。

如是而远离彼之五人,依附、亲近、敬奉此之五人,于观察五经蕴者,如是依三行相是五根清净。

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?依几何之行相五根之修习?

依十行相五根具修习。依十行相五根之修习。

断不信者修习信根,修习信根者断不信。断懈怠者修习精进根,修习精进根者断懈怠。断放逸者修习念根,修习念根者断放逸。断悼举者修习定根,修习定根者断掉举。断无明者修习慧根,修习慧根者断无明。

依如是十行相五根具修习。依如是十行相五根之修习。

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、善修习已?

依十行相五根具修习、善修习已。

已断、善断不信之故,信根具修习、善修习已,已修习善修习信根1之故不信善断、断已。已断、善断懈怠之故精进根……乃至……具善断已。已断、善断放逸之故念根……乃至……善断已。已断善断掉举之故定根……乃至……善断已。已断、善断无明故慧根……乃至……具善断已。

依如是十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。

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?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,令止灭、令善止灭已?

依四行相五根具修习。依四行相五根具修习、善修习已,令止灭、令善止灭已。

于预流道之刹那五根[具]修习,于预流果之刹那五根具修习、善修习已,令止灭、令善止灭已。于一来道之刹那……乃至……于不还道之刹那……乃至……于阿罗汉道之刹那五根具修习,于阿罗汉果之刹那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,令止灭、令善止灭已。

如是于道清净有四,于果清净有四,于断清净有四,于止灭清净有四。依如是四行相五根[具]修习,依如是四行相五根[具]修习善修习已,令止、灭、令善止、灭已。

于几何之人根之修习?几何之人修习根已?

于八人根之修习。三人修习根已。

于如何八人根之修习?是七有学与善异生。于如是八人根之修习。

如何三人修习根已?依听闻如来2之漏尽声闻修习根已,依自然性之义独觉修习根已,依无量之义如来、应供、正等觉者修习根已。如是三人修习根已。

如是于此之八人根之修习。此三人修习根已。

舍卫国因缘

诸比丘!如是有五根。如何为五?是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

诸比丘!凡沙门、或婆罗门而如实不了知此五根之集、灭、尝味、过患、出离者,则沙门、婆罗门于沙门中不受尊敬之沙门,于婆罗门中不受尊敬之婆罗门,彼等又复沙门性或婆罗门性于现法非自证知、现证非具足住之具寿。

诸比丘!凡沙门或婆罗门而如实了知此五根之集、灭、尝味、过患、出离,则沙门、婆罗门于沙门中则受尊敬之沙门,于婆罗门中则受尊敬之婆罗门,彼等又复于现法自证知、现证具足住、是具寿之沙门性与婆罗门性3。

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集?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集?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灭?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灭?

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尝味?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?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过患,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?

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出离?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?

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,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。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,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。

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,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。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,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。

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,依百八十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。

依如何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?依如何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?

为胜解之故倾心之集是信根之集,依胜解之力志欲之集是信根之集,依胜解之力作意之集是信根之集,依信根之力一性近住是信根之集。

为精勤之故倾心之集是精进根之集,依精勤之力志欲之集是精进根之集,依精勤之力作意之集是精进根之集,依精进之力一性近住是精进根之集。

为近住之故倾心之集是念根之集,依近住之力志欲之集是念根之集,依近住之力作意之集是念根之集,依念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念根之集。

为无散乱故倾心之集是定根之集,依无散乱之力,志欲之集是定根之集,依无散乱之力作意之集是定根之集,依定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定根之集。

为见故倾心之集是慧根之集,依见力志欲之集是慧根之集,依见力作意之集是慧根之集,依慧根之力一性近住是慧根之集。

为胜解故倾心之集是信根之集,为精勤故倾心之集是精进根之集,为近住故倾心之集是念根之集,为无散乱故倾心之集是定根之集,为见故倾心之集是慧根之集。

依胜解之力志欲之集是信根之集,依精勤之力志欲之集是精进根之集,依近住之力志欲之集是念根之集,依无散乱之力志欲之集是定根之集,依见之力志欲之集是慧根之集。

依胜解之力作意之集是信根之集,依精勤之力作意之集是精进根之集,依近住之力作意之集是念根之集,依无散乱之力作意之集是定根之集,依见之力作意之集是慧根之集。

依信根之力一性近住是信根之集,依精进根之力一性近住是精进根之集,依念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念根之集,依定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定根之集,依慧根之力一性近住是慧根之集。

依如是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,依如是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。

一〇

依如何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?依如何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?

为胜解故倾心之灭是信根之灭,依胜解之力志欲灭是信根之灭,依胜解力作意之灭是信根之灭,依信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信根之灭。

为精勤故倾心之灭是精进根之灭,依精勤力志欲之灭是精进根之灭,依精勤力作意之灭是精进根之灭,依精进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精进根之灭。

为近住故倾心之灭是念根之灭,依近住力志欲之灭是念根之灭,依近住力作意之灭是念根之灭,依念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念根之灭。

为无散乱故倾心之灭是定根之灭,依无散乱力志欲之灭是定根之灭,依无散乱力作意之灭是定根之灭,依定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定根之灭。

为见故倾心之灭是慧根之灭,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,依见力作意之灭是慧根之灭,依慧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慧根之灭。

为胜解故倾心之灭是信根之灭,为精勤故倾心之灭是精进根之灭,为近住故倾心之灭是念根之灭,为无散乱故倾心之灭是定根之灭,为见故倾心之灭是慧根之灭。

依胜解力志欲之灭是信根之灭,依精勤力志欲之灭是精进根之灭,依近住力志欲之灭是念根之灭,依无散乱力志欲之灭是定根之灭,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。

依胜解力作意之灭是信根之灭,依精勤力作意之灭是精进根之灭,依近住力作意之灭是念根之灭,依无散乱力作意之灭是定根之灭,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。

依信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信根之灭,依精进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精进根之灭,依念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念根之灭,依定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定根之灭,依慧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慧根之灭。

如是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,如是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。

一一

如何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?如何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?

不信之不近住是信根之尝味,不信热烦之不近住是信根之尝味,胜解行之无畏是信根之尝味,为寂静之得住是信根之尝味,以信根为缘所生之乐喜,此是信根之尝味。

懈怠之不近住是精进根之尝味,懈怠热烦之不近住是精进根之尝味,精勤行之无畏是精进根之尝味,寂静之得住是念根之尝味,以念根为缘所生乐、喜,此是信根之尝味。

放逸之不近住是念根之尝味,放逸热烦之不近住是念根之尝味,近住行之无畏是念根之尝味,寂静之得住是念根之尝味,以念根为缘所生乐、喜此是念根之尝味。

掉举之不近住是定根之尝味,掉举热烦之不近住是定根之尝味,无散乱行之无畏是定根之尝味,寂静之得住是定根之尝味,以定根为缘所生乐、喜,此是定根之尝味。

无明之不近住是慧根之尝昧,无明热烦之不近住是慧根之尝味,见行之无畏是慧根之尝味,寂静之得住是慧根之尝味,以慧根为缘所生乐、喜,此是慧根之尝味。

如是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,如是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。

一二

如何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?如何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?

不信之近住是信根之过患,不信热烦之近住是信根之过患,依无常之义有信根之过患,依苦之义有信根之过患,依无我之义有信根之过患。

懈怠之近住是精进根之过患,懈怠热烦之近住是精进根之过患,依无常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,依苦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,依无我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。

放逸之近住是念根之过患,放逸热烦之近住是念根之过患,无常之义……乃至……苦之义……乃至……依无我之义有念根之过患。

掉举之近住是定根之过患,掉举热烦之近住是定根之过患,无常之义……乃至……苦之义……乃至……依无我之义有定根之过患。

无明之近住是慧根之过患,无明热烦之近住是慧根之过患,无常之义……乃至……苦之义……乃至……依无我之义有慧根之过患。

如是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,如是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。

一三

如何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?如何依百八十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?

依胜解之义故信根由不信出离已,由不信热烦出离已,随转此诸烦恼与由诸蕴出离已,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已,更依获得殊胜信根由前之信根出离已。依精勤之义故精进根由懈怠出离已,由懈怠烦热出离已……乃至……由前之精进根出离已。依近住之义故念根由懈怠出离已,由懈怠热烦出离已……乃至……由前之念根出离已。依无散乱之义故定根由掉举出离已,由掉举热烦出离已……乃至……由前之定根出离已。依见之义故慧根由无明出离已,由无明热烦出离已……乃至……由前之慧根出离已。

于初静虑之力五根由前分之五根出离已。于第二静虑之力五根由初静虑之五根出离已。于第三静虑之力五根由第二静虑之五根出离已。于第四静虑之力五根由第三静虑之五根出离已。于虚空无边处定之力五根由第四静虑之五根出离已。于识无边处定之力五根由虚空无边处定之五根出离已。于无所有处定之力五根由识无边处定之五根出离已。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力五根由无所有处定之五根出离已。依无常观之力五根由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五根出离已。依苦观之力五根由无常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无我观之力五根由苦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厌恶观之力五根由无我观出离已。依离贪观之力五根由厌恶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灭观之力五根由离贪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定弃观之力五根由灭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尽观之力五根由定弃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于衰观之力五根由尽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变坏观之力五根由衰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无因相观之力五根由变坏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无愿观之力五根由无因相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空性观之力五根由无愿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增上慧法正观之力五根由空性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如实智见之力五根由增上慧法正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于过患观之力五根由如实智见之五根出离已。于简择观之力五根由过患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退转观之力五根由简择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预流道之力五根由退转观之五根出离已。依预流果得之力五根由预流道之五根出离已。于一来道之力五根由预流果得之五根出离已。依一来果得之力五根由一来道之五根出离已。于不还道之力五根由一来果得之五根出离已。于不还果得之力五根由不还道之五根出离已。于阿罗汉道之力五根由不还果得之五根出离已。于阿罗汉果得之力五根由阿罗汉道之五根出离已。

于出离五根由欲欲出离已。于无瞋4五根由瞋出离已。于光明想五根由惛眠出离已。于无散乱五根由掉出离已。于法决定五根由疑出离已。于智五根由无明出离己。于胜喜五根由不欣喜出离已。于初静虑五根由五盖出离已。于第二静虑五根由寻伺出离已。于第三静虑五根由喜出离已。于第四静虑五根由乐、苦出离已。于虚空无边处定五根由色想、有对想、种种想出离已。于识无边处定五根由虚空无边处想出离已。于无所有处定五根由识无边处想出离已。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五根由无所有处想出离已。于无常观五根由常想出离已。于苦观五根由乐想出离已。于无我观五根由我想出离已。于厌恶观五根由欢喜出离已。于离贪观五根由贪出离已。于灭观五根由集出离已。于定弃观五根由热取出离已。于尽观五根由厚想出离已。于衰观五根由存续出离已。于变坏观五根由坚固想出离已。于无因相观五根由因相出离已。于无愿观五根由愿出离已。于空性观五根由现贪出离已。于增上慧法正观五根由坚执现贪出离已。于如实智见五根由迷妄现贪出离已。于过患观五根由执着现贪出离已。于简择观五根由无简择出离己。于退转观五根由合现贪出离已。于预流道五根由见同位之烦恼出离已。于一来道五根由粗之烦恼出离已。于不还道五根由细之烦恼出离已。于阿罗汉道五根由一切烦恼出离已。于有一切之漏尽者五根随处出离、善出离、令止灭、善令止灭。

如是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,如是依百八十行相了知根之出离。

注1 底本有「不信」之字,出版之粗漏。暹罗本有「信根」之字。

2 「依听闻云云」,在底本有bhavitindriya savanena buddho tathagatassa savako khinasavo在暹罗本有bhavitindryavasena buddho ti tathagatasavako khinasavo今随前者,但省略buddho 一语。

3 在底本缺「婆罗门性」。在暹罗本具有。

4 「于无瞋在底本虽有中abyapadato,应如暹罗本abyapade 之字为宜。

第二诵品

舍卫国因缘

一四

诸比丘!如是有五根,如何为五?是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

复次诸比丘!信根于何处得见?于四预流分,于此之处得见信根。

复次诸比丘!精进根于何处得见?于四正勤,于此之处得见精进根。

复次诸比丘!念根于何处得见?于四念处,于此之处得见念根。

复次诸比丘!定根于何处得见?于四静虑,于此之处得见定根。

复次诸比丘!慧根于何处得见?于四圣谛,于此之处得见慧根。

一五

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,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?

于四正勤依精进之力,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?

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,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?

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,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?

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,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?

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,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,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,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,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,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。

一六

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,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

善士依倚于预流分,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,依信根之力,依精勤之义,得见精进根,依近住之义,得见念根,依无散乱之义,得见定根,依见之义,得见慧根。于正法听闻之预流分[……乃至……]于如理作意之预流分[……乃至……]于法随法行之预流分,依胜解增上之义,得见信根,依信根之力,依精勤之义,得见精进根,依近住之义,得见念根,依无散乱之义,得见定根,依见之义,得见慧根。

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,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。

一七

于四正勤,依精进根之力,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为令不生未生之恶、不善法,故于正勤,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,依精进根之力,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,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,依见之义得见慧根,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。为断已生之恶、不善法故于正勤……乃至……为令生未生之善法故于正勤……乃至……令不忘失住已生之善法令倍修习、广修习使圆满故于正勤,依精进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,依精进根之力,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……乃至……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。

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,五根依如是二十四行相得见。

一八

于四念处,依念根之力,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

于身随观身,于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,依念根之力,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……乃至……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。于受随观受,于念处……乃至……于心随观心,于念处[……乃至……]于法随观法,于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,依念根之力,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……乃至……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。

于四念处,依念根之力,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。

一九

于四静虑,依定根之力,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

于初静虑,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,依定根之力,依见之义得见慧根……乃至……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。于第二静虑……乃至……于第三静虑[……乃至……]于第四静虑,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,依定根之力,依见之义得见慧根……乃至……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。

于四静虑,依定根之力,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二〇

于四圣谛,依慧根之力,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

于苦圣谛,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,依慧根之力,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……乃至……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。于苦集圣谛……乃至……于苦灭圣谛1[……乃至……]于顺苦灭道圣谛[……乃至……]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,依慧根之力,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……乃至……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。

于四圣谛,依慧根之力,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二一

于四预流分,依信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,依几何之行相得见?于四正勤……乃至……于四念处……乃至……于四静虑……乃至……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,依几何之行相得见?

于四预流分,依信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,依二十行相得见。于四正勤……乃至……于四念处[……乃至……]于四静虑[……乃至……]于四圣谛,依慧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,依二十四行相得见。

二二

于四预流分,依信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,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

善士依倚于预流分,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之所行,依信根之力,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之所行……[乃至]……于四预流分,依信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二三

于四正勤,依精进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,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

为令不生未生之恶、不善法,故于正勤,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之所行,依精进根之力,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之所行……[乃至]……于四正勤,依精进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如是依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二四

于四念处,依念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

于身随观身,于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之所行,依念根之力,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之所行……[乃至]……于四念处,依念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二五

于四静虑,依定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

于初静虑,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之所行,依定根之力,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之所行……[乃至]……于四静虑,依定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二六

于四圣谛,依慧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?

于苦圣谛,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之所行,依慧根之力,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之所行……[乃至]……于四圣谛,依慧根之力,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。

二七

通达随觉行作、住,随行、随住而伴侣有智以同梵行者于诸深处思惟者,必是具寿,或已得或将得也。

“所行”者,有八所行,是威仪路行、处行、念行、定行、智行、道行、逮得行、出世间行。

“威仪路行”者,是于四威仪路[所行]。

“处行”者,是于六之内外处[所行]。

“念行”者,是于四念处[所行]。

“定行”者,是于静虑[所行]。

“智行”者,是于四圣谛[所行]。

“道行”者,是于四圣道[所行]。

“逮得行”者,是于四沙门果[所行]。

“出世间行”者,是于如来、应供、正等觉者、一分之独觉、一分之声闻[所行]。

于愿具足者有威仪路行,于守诸根之门者有处行,于住不放逸者有念行,于增上心所系者有定行,于觉具足者有智行,于正入者有道行,于证得果者有逮得行,于如来、应供、正等觉者、一分之独觉与一分之声闻有出世间行。

如是是八所行。

复次有八所行。以信胜解而行,以精进精勤而行,以念令近住而行,以定无散乱而行,以慧了知而行,以识2识知而行,“如是已入者,证得殊胜”云以殊胜而行,“如是已入者,善法来至3”云以行处而行。

如是有八所行。于正见有见行,于正思惟有现前解行,于正语有摄受行,于正业有等起行,于正命有清净行,于正精进有精勤行,于正念有近住行,于正定有无散乱行。

如是是八所行。

二八

“住”者,是以信胜解而住,以精进精勤而住,以念令近住而住,以定作无散乱而住,以慧了知而住。

“随觉”者,是随觉信根胜解之义,随觉精进根精勤之义,随觉念根近住之义,随觉定根无散乱之义,随觉慧根见之义。

“通达”者,是通达信根胜解之义,通达精进根精勤之义,通达念根近住之义,通达定根无散乱之义,通达慧根见之义。

“随行”者,是以如是信而行,以如是精进而行,以如是念而行,以如是定而行,以如是慧而行。

“随住”者,以如是信而住,以如是精进而住,以如是念而住,以如是定而住,以如是慧而住。

“有智”者,是有智、明智、伶俐、聪明、觉具足。

“伴侣同梵行者”,是同业、同教、同学。

“深处”者,名为深处是[四]静虑、[八]解脱、诸三摩地、[八]等至、[四]道、[四]果、通智、[四]无碍解。

“思惟”者,是信胜解。

“必”者,是此一向语,无碍语,无惑语,无可二语,无别语,必然语,确实语4,决定语,此云为“必”。

“具寿”者,此是爱语,敬重语,具畏敬、具敬之增语。此云为具寿。

“已得”者,是已证得。

“将得”者,将证得。

圆满因缘

二九

诸比丘!如是有五根,如何为五?是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诸比丘!如是有五根。此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?此五根依六行相得见。依如何之义得见?是依增上之义、初净之义、甚大之义、住持之义、永尽之义、令安住之义。

三〇

如何是依增上之义得见[五]根?

依断不信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,依信根之力,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,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,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,依见之义得见慧根。依断懈怠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,依精进根之力,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……乃至……依胜解5之义得见信根。断放逸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,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……乃至……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。断掉举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,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……乃至……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。断无明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,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……乃至……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。

断欲欲依出离之力,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,依信根之力,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,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,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,依见之义得见慧根。断欲欲依出离之力,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,依精进根之力,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……乃至……依胜解之义,得见信根。依断欲欲出离之力,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,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……乃至……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。依断欲欲出离之力,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,依定根之力,依见之义得见慧根……乃至……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。依断欲欲出离之力,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,依慧根之力,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……乃至……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。

断瞋,依无瞋之力……乃至……以断惛眠,依光明想之力……乃至……以断一切烦恼,依阿罗汉道之力,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……乃至……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。

如是依增上之义得见[五]根。

三一

如何依初净之义得见[五]根?

依胜解之义,依信根防护不信之义,戒清净是信根之初净,依精勤之义,依精进根防护懈怠之义,戒清净是精进根之初净,依近住之义,念根依防护放逸之义,戒清净是念根之初净,依无散乱之义,定根依防护掉举之义,戒清净是定根之初净,依见之义,慧根依防护无明之义,戒清净是慧根之初净。

于出离五根依防护欲欲之义,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,于无瞋五根,依防护瞋之义,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,于光明想,五根依防护惛眠之义,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,[……乃至……]于阿罗汉道,五根依防护一切烦恼之义,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。

如是依初净之义得见五根。

三二

如何依甚大之义得见五根?

为修习信根志欲生,为断不信志欲生,为断不信热烦志欲生,为断见同位之诸烦恼志欲生,为断粗之诸烦恼志欲生,为断细之诸烦恼志欲生,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,依志欲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依志欲之力胜喜生,依胜喜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依胜喜之力喜生,依喜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依喜之力轻安生,依轻安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依轻安之力乐生,依乐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依乐之力光曜生,依光曜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依光曜之力永倨6生,依永倨之力,依信之力是信根甚大。依永倨之力心得定,依定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如是善策定心,依策心之力,依信心之力而信根甚大。如是善舍策心,依舍之力,依信心之力而信根甚大。依舍之力由种种烦恼心解脱,依解脱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已解脱故诸法一味,依一味之义,依修习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已修习故,更于殊胜之退转,依退转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已退转故由此最舍,依最舍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已最舍故由此灭,依灭之力,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。

依灭之力有二之最舍,是永舍最舍、跃进最舍。云“永舍诸烦恼、诸蕴”为永舍最舍。云“于灭尽涅槃界心跃进”是跃进最舍。依灭之力有如是二之最舍。

三三

为修习精进根志欲生,为断懈怠志欲生,为断懈怠热烦志欲生,为断见同位之诸烦恼志欲生……乃至……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……乃至……为修习念根志欲生,为断放逸志欲生,为断放逸热烦志欲生……乃至……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……乃至……为修习定根志欲生,为断掉举志欲生,为断掉举热烦志欲生……乃至……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……乃至……为修习慧根志欲生,为断无明志欲生……乃至……为断无明热烦志欲生……乃至……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,依志欲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依志欲之力胜喜生,依胜喜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依胜喜之力喜生,依喜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依喜之力轻安生,依轻安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依轻安之力乐生,依乐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依乐之力光曜生,依光曜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依光曜之力永倨生,依永倨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依永倨心得定,依定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如是善策定心,依策心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如是善舍策心,依舍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依舍之力,由种种烦恼心解脱,依解脱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已解脱故诸法一味,依一味之义,依修习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已修习故更于殊胜之物退转,依退转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已退转故由此最舍,依最舍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已最舍故由此而灭,依灭之力,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。

依灭之力有二之最舍,是永舍最舍与跃进最舍。云“永舍诸烦恼与诸蕴”是永舍最舍。云“于灭尽涅槃界心跃进”是跃进最舍。依灭之力有如是二之最舍。

如是而依甚大之义得见五根。

注1 在底本缺「苦灭圣谛」,依暹罗本补足。

2 「以识」在底本有「识行」。依暹罗本改正。尚于底本II.P.225参照。

3「来至」在诸本虽有ayapenti 然此使役法之用例不明。

4 确实语(apannaka-vacana)应见为aparnaka-或应见为aprasnaka 未详。恐应成为aprapanca 「无戏论」之义。

5 在底本有「增上之义」应为出版者之误解。在暹罗本有「胜解之义」。

6 三一─ 三二节中,日译为「永倦」,恐误会为永远疲倦,倦有「倨」之义,倨是卧而不思虑,于此处应是永无思虑故改为倨字。